活動與消息

學會公告

COVID19疫情下的身心照護

自五月中旬COVID-19本土疫情大爆發,至今已有12921人確診,437人不幸死亡,更多的民眾必須居家隔離/檢疫、自主健康管理等,且疫情升高為三級警戒,在疫情期間除了生活工作需要重新調整之外,身心也一定都遭受相當大的壓力。臨床上也看到許多民眾因關注媒體關於疫情升高的密集報導,造成精神壓力倍增。醫療人員投入重症照護,工作壓力負擔陡增,又面臨疫病威脅,也在身心上遭受極大的衝擊與考驗。台灣精神醫學會作為國內醫療體系的一分子,全體1900多名會員醫師在面對COVID-19的戰役中,積極參與醫療團隊,並且提供全體國民精神醫療以及心理健康的支持。

在醫院收治COVID-19確診個案的照顧中,當個案出現心理壓力以及精神醫療相關問題時,目前加強以提供視訊會診等共同照護的方式,提供整體醫療團隊協助。

即使在醫療降載的要求下,精神醫療的各項服務仍是沒有中斷!除了全國共50家醫院精神科的實體門診診療服務如常之外,遍佈全台共有超過350家精神科診所,均持續提供民眾就醫需求。

除實體服務之外,多家醫院,以及超過100家精神科診所,也已規劃提供視訊診療,以處理民眾的醫療協助以及心理需求。視訊過程中以出示健保卡方式確認身分,並因應診療的需求,由醫院錄影/拍攝診療內容,確保醫療服務提供的品質與正確性。

面臨如此重大衝擊,我們重申防疫的「安靜能繫望」五個安心原則:

  • 安(safety):促進安全。不論在居家或醫院單位隔離,安全都是最重要的。戴口罩、勤洗手,健康的監控與適當注意,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。
  • 靜(calming):促進平靜鎮定。好好的深呼吸、放鬆、休息、睡覺,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面思考。
  • 能(efficacy):提升效能感。即便是在隔離的環境,仍是有些是自己可掌握的。滑滑手機、看看書、做做運動甚至寫下心得與日記,安排作息適當轉移,找回自我控制感。
  • 繫(connectedness):促進聯繫。「隔離」不代表與外界失去聯繫。被隔離的民眾仍可利用現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,留心各種關於疫情的訊息,利用視訊與電話,維持與外界的溝通。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、並不是被放棄,也得到紓解與支持。
  • 望(instilling hope):灌注希望。跳開負面的思考,保持正向的希望。不要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,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。自我勉勵打氣,不要放棄希望。

民眾或是醫療及照護人員如果仍出現明顯的情緒反應,例如:嚴重的焦慮、憂鬱或無助感、無望感甚至自殺意念,建議盡快尋求臨床精神醫療的協助,讓我們一起度過疫情的衝擊和難關。

2021/06/16 | 點閱率:22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