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思覺失調症照護心起點」記者會 活動紀錄與成果
- 主辦單位:台灣精神醫學會
- 活動地點: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2CD會議室
- 活動時間: 111/7/28(週四)中午12:30-14:00
為幫助大眾更瞭解思覺失調症,台灣精神醫學會本次「打造新思路!政府用心、學會齊心—思覺失調症照護心起點記者會」,特別邀請到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、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、立法委員王婉諭,與台灣精神醫學會代表,包括蔡長哲理事長、陳亮妤秘書長、李正達常務理事、藍祚鴻常務理事、王仁邦理事共同出席,分享以下重要資訊。
- 思覺失調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與15大前期症狀警訊
- 政府用心、學會齊心共同提升思覺失調症的醫療照護品質
- 台灣精神醫學會最新公布《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》
思覺失調症全面照護不漏接
活動中,薛瑞元部長疾呼「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部分,就是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反歧視。」這些年在電影《美麗境界》、電視劇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等影劇作品的正向教育下,大眾對思覺失調症有較多的認識,也減少思覺失調症被污名化的機會。
一直以來,政府對推動思覺失調症防治照護不餘遺力。薛瑞元部長提到,民國95年擔任醫事處處長時的《精神衛生法》修法,當時台灣精神醫學會的秘書長就是現任理事長蔡長哲。當時修法重點在思覺失調症強制住院的病患人權保障,而目前已進入立法院政黨協商階段的最新修正草案,則強調跨部門協力,希望從機構到社區、從衛生單位到跨部門轉銜都要確保不漏接;同時就前端預防與危機處理等面向,進行全面改善,並規劃配套措施。
諶立中司長補充說明,在精神疾病中,思覺失調症是大腦受損退化比較嚴重的疾病,相對需要更多幫助,但是它也「只是一種疾病狀態,是可以被協助和處理的。」近年政府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照護政策日趨完善,其中心理健康司專責強化心理健康服務,包括建構三級預防策略、設立疑似個案篩檢表初篩且轉介制度,充實社區關懷訪視與個案管理人力、廣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、設置司法精神醫院與司法精神病房,進行《精神衛生法》修法等。
健保資源相挺,共創醫病雙贏
立委王婉諭肯定《精神衛生法》相關修法,也很開心看到精神衛生中需要的長效針劑獨立給付試辦方案,經過長期跟健保署、心健司的溝通協調,政府終於撥補相關經費,幫助病友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,同時舒緩照顧者與醫院的照護壓力。
健保署今年特別編列獨立預算超過27億元,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病友的優先治療選項之一,並針對思覺失調症病友,增列6千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(Post-acute care, PAC)。
提升用藥順從性,長效針劑新趨勢
蔡長哲理事長簡報解釋,在台灣,思覺失調症病友約有14萬人,盛行率約0.6%,如果未能及早且持續地治療,反覆的急性發作,將使大腦功能持續惡化,不僅失序的行為易造成家庭與親友關係緊繃和衝突,病友早年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-3倍。然而,臨床發現病友與家屬常對思覺失調症缺乏病識感,甚至誤認為中邪而耽誤正確的治療。即使接受治療,健保署資料顯示仍有高達6成病友服藥不規律,且隨著中斷用藥的時間越長,病友復發與再住院的比例也越高。
陳亮妤秘書長表示,思覺失調症病友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5年黃金治療期。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,如果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,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,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、降低用藥中斷率,也能減少復發機率,降低4成急診風險、6成住院風險、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,以及4成死亡風險。
媒體關注!盼思覺失調病友被友善對待
本次記者會廣受媒體關注,共計46家媒體、56位記者出席與採訪,截至08月08日累積超過230篇新聞報導與轉載。本會也期待透過媒體的報導,讓更多的大眾與醫護人員,對思覺失調症的疾病認知和最新治療照護資源有進一步的認識。
※參考報導:
- 《信傳媒》編27億預算》薛瑞元:盼減少思覺失調症被汙名化...醫列「15大前趨症狀」把握黃金治療期 https://www.cmmedia.com.tw/home/articles/35286
- 《教育廣播電台》衛福部攜手臺灣精神醫學會 完善照護思覺失調症患者 https://www.ner.gov.tw/news/62e2515e5163a90008a87941
- 《中央社》思覺失調症患者6成服藥不規律 可考慮長效針劑 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hel/202207280262.aspx
- 《中時電子報》6成思覺失調病友未規律服藥 恐錯過黃金治療期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220728004032-260405?ctrack=pc_main_rtime_p01&chdtv
- 2022/08/22 | 點閱率:7515
- 台灣精神醫學會